文/记者陈文秀 图/记者许南平
中国江西网讯 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约3000件,其中既有鼎、壶、杯、盘、勺等饮食器皿,也有奁、盒、几、案、箱 等起居用具,还有大型的通体髹漆、色彩斑斓的温明、轺车、乐车和棺椁,造型优美、构思巧妙 、色彩亮丽、工艺精湛。
制作这些漆器的大量用漆从何而来?12月27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获悉,有专家根据刘贺墓考古成果,破解了海昏侯墓中漆器的诸多谜团。
三条青龙似腾云驾雾,生动活泼
色彩鲜艳的漆盘
多子奁
这批漆器绘画以勾勒自然流畅的线条为主
谜团
1 大量用漆从何而来?
刘贺生活的山东、江西盛产漆树
历史学者王金中称,在海昏侯墓漆器的铭文中,记载了制作每件漆器的用漆量。如一件木笥“用漆一斗一升六蘥(音yue,月)”,一件丹水笥“用漆一斗二升十蘥”,一件丹画盾“用漆二升十蘥”。斗、升、蘥都是容量单位,木笥一批就做了30件,用漆可达33斗之多;丹水笥一批做了20件,用漆可达24斗之多。 如果是大件物品,更是用漆无数。
王金中研究认为,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栽培漆树,在全国多地都有漆树生长,刘贺生前所在的山东、江西等地亦有漆树资源,所以不愁采购不到大量充足的用漆。
谜团2 制作成本有多高?
费工费时做一件木笥得480钱
铭文中多次提到“髹”,就是用漆涂饰的器物。铭文中说“财用、工牢”或“财物、工牢”“并直(值)”若干钱。“财用”或“财物”显然是指漆、布、颜料的费用,如果按照工、料对半来计算,在海昏侯刘贺家里做一件木笥可得480钱,一批30件就得14400钱;做一件丹水笥得345钱,一批20件就得6900钱;做一件丹画盾得276钱。可以看出,制作一件漆器费工费时,用工量是非常大的。
王金中认为,工艺越复杂,制作出的漆器用工量就越大。从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中,可以看出那时的髹漆手法已经发展到多样化、艺术化。
谜团3 为何以“十”为计数单位?
漆器批量生产体现手工业水平
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铭文中,都是以“十”为计数单位,为何不是“十二”(一天十二个时辰)或“十六”(一斤十六两)?王金中认为,制作漆器的全部过程一定是在手工作坊完成。而制作漆器的工种至少有十余种之多,如果是中小型作坊,不可能分工那么细,只能每人身兼数职。以“十”为计数单位,对于大型作坊和中小型作坊都较为合适,既可以成“十”成“十”地下料,也可以成“百”成“百”地生产,同时在循环流动的状态下掌握晾干的周期和髹饰的进度,这样既省时省力,又省工省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组织手工业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谜团4 “五禁汤”为何放漆盘中?
或为海昏侯重病后在江西置办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中,有一件盘盏分外显眼,器底书写五个字:“医工五禁汤”,它直接说明了这件漆器的用途——用于喝汤药的。
王金中分析,漆器完全是由天然原材料制成,制作周期很长,漆已经完全干透,既耐高温又耐腐蚀。用它盛放熬制好的中药,一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药效能够保持;二不会烫手,端起来方便;三不太沉重,用着顺手。
从盘盏上的字迹分析,很可能出于不同年代或不同人手。王金中判断,这种盘盏,很可能是刘贺当上海昏侯得重病以后,在江西置办起来的,而且不止一件,至少有三到五件。
谜团5 漆耳杯是刘贺传家宝?
底部有“李”字 或来自李夫人
海昏侯墓出土了一个漆耳杯,黑漆红纹,底部中央书写着两个黄色的字,一字清晰,为“李”字,另一字模糊,王金中认为,可能是“家”字或“具”字。
李具或李家,说明这个漆耳杯是刘贺的父亲、第一代昌邑王刘髆的母亲李夫人家的。有文献记载,汉代漆器的价值是青铜器的十倍,是王公贵族家里才能享有的器物。正是由于十分贵重,所以才从李夫人那里传给了刘髆,又传给了刘贺。
从铭文中可以看出刘贺使用的许多漆器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旧家什,这些老漆器成为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传家宝。
谜团6 漆器制作如何管理?
家里都设私府 管理钱物和贵重物品
海昏侯墓漆器上铭文,有三件以“私府”二字开头。汉代私府,主要是指各路诸侯储藏钱物的府库,掌管私府的官员一般都是由朝廷统一任命。海昏侯墓出土的一件漆瑟上的铭文,透露出私府对漆器制作的管理,全文如下:“第一。廿五弦瑟,禁长二尺八寸,高十寸。昌邑七年六月甲子。礼乐长臣乃始,令史臣福、瑟工臣成、臣定造。”其中,“礼乐长臣乃始”和“令史臣福”都是官员的职务和名字。
这是制作漆器的“岗位责任制”清单,说明刘贺无论是当昌邑王还是当海昏侯,家里都设有私府,主管钱物,包括对漆器等贵重物品的制作与管理。(江南都市 报)